羅雲、張雯聞(2018). 質化研究:超越小樣本邁向更大研究意義之可能. 全球教育展望,6,21-30.
Luo Yun、Zhong Jingxun & Zeng Rongguang (2017). An Examination of Distributive and Relational Justice in the Issue of Education Fairness for Urban Migrant Workers’ Children, Chinese Education & Society, Vol.50:4, 368-392.[中文原文見:羅雲、曾榮光、鍾景迅(2015).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公平問題的分配正義與關係正義之考察.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,13:2,146-167.]
Lisa Yiu & Luo Yun(2017). China’s Rural Education: Chinese Migrant Children and Left-Behind Children, Chinese Education & Society, 50:4, 307-314.
Donghui Zhang & Yun Luo(2016).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Hidden Curriculum: The Schooling Experiences of Chinese Rural Migrant Children in an Urban Public School,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, 64:2, 215-234.
羅雲(2015).美國學校對英語作爲第二語言兒童教育的個案探究. 比較教育研究, 12: 24-29.
羅雲、胡平(2012).從經濟關照到政治迴應:基於流動人口對城市教育服務滿意度調查的研究. 教育發展研究,10,36-43.
羅雲、王海迪(2011).城市公立學校中流動兒童的社會認同研究.威尼斯赌博手机版教育學刊,2,106-116.
羅雲(2011).城市公立學校中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:區別還是融合. 教育發展研究, 8,12-15.
羅雲(2010). “人民的大學”:1949年新政權下中國大學身份之建構——以北京大學爲個案.教育學報(香港)38:1,71-94.
羅雲(2008).被“看”的學校. 21世紀校長,第12期。
羅雲(2008).大愛情懷的邊界:對學校教育實踐的思考.21世紀校長,第6期。.
羅雲、趙明仁(2008).高等師範教育付費主體變更的政策訴求及邏輯.新華文摘,第14期(原文刊載於《高等教育研究》2008年第4期,頁55-61.)
羅雲、曾榮光、盧乃桂(2005). 新社會背景下教育與經濟生活之關係:再思“符應原則”.北京大學教育評論,4: 87-94.
盧乃貴、羅雲(2005).西方高等教育的企業化進路. 高等教育研究,3,93-97.
羅雲(2012).中國大學身份的敘事研究[M].北京:金城出版社。
劉謙、樊秀麗、羅雲、馮躍 等(2017).漸入城市:首都隨遷子女社會融合的教育人類學研究[M],光明日報出版社。(共六位作者,本人排序第三,主要負責第四章撰寫)。